查看原文
其他

城读 | 种子、病菌、白银与奴隶:哥伦布大交换如何创造了今天的世界

Charles C. Mann 城读 2022-07-13
388
种子、病菌、白银与奴隶:哥伦布大交换如何创造了今天的世界
四个多世纪之前的历史事件,奠定了我们当下所经历事件的基础。



Charles C. Mann. 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 Knopf.

[美] 查尔斯·曼恩著,朱菲等译,历史的碰撞:1493,中信出版社, 2021.

Ian Morris. 2011. Seeds, Germs and Slaves, New York Times.


来源:

https://www.nytimes.com/2011/08/21/books/review/1493-uncovering-the-new-world-columbus-created-by-charles-c-mann-book-review.html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经三年,新冠病毒在全球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变异毒株,最近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使上海疫情恶化,让这个人口超过2500万的大都市进入封控模式。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文化、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生物学现象。全球化既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也带来了威胁这些收益的生态和社会动荡。过去几年,全球化的成本日益凸显,全球大流行病是其中之一。病菌的全球传播并非新鲜事,其中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是1493年。


1492年,哥伦布横跨大西洋,发现了新世界。但是真正创造新世界的是哥伦布在此之后的活动。通过建立伊莎贝拉镇,哥伦布拉开了欧洲人长期占领美洲的序幕。此举也让他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独一无二、势不可当的商品与服务贸易的交换,如今它的影响已波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


《1493:哥伦布创造的新世界》(2021年中译本《历史的碰撞: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是作者查尔斯·曼恩2005年出版《1491:哥伦布之前的美洲新启示》一书的续篇。1491年,大西洋和太平洋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碍。美洲仿佛与欧洲和亚洲处于不同的星球之上。但是,当哥伦布在第二年抵达加勒比海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哥伦布的旅程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还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食物、动物、昆虫、植物和病毒的交换。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把西红柿带到了马萨诸塞,把玉米带到了菲律宾,把奴隶、市场和疟疾几乎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世界真正成为同一个世界,无论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哥伦布大交换


开篇曼恩交代写作灵感主要受到克罗斯比的经典著作《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启发。《生态帝国主义》产生了巨大学术影响,戴蒙德《枪炮、病菌和钢铁》的写作同样受到了该书的启发。



克罗斯比在《生态帝国主义》一书中写道:“欧洲移民以及他们的后裔遍布全世界,这个现象需要解释。”与其对手相比,欧洲有更加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更加先进的武器,克罗斯比同意这种说法,但是从长远来看,关键因素是生态方面的优势而非技术。驶过大西洋的轮船装载的不光有人,还有植物和动物,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则是无心之举。在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突然相遇融合,形成了克罗斯比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如昆虫、草、细菌和病毒。当事人并没有完全控制这场哥伦布大交换,也没能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但是欧洲人却借以将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在较小程度上)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这些外来人口可以比原住民更舒适地享用这片土地。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现象,但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学现象;事实上,从长远来看它可能首先是一种生物学现象。2.5亿年前,世界是由一块被科学家称为“联合古陆”的巨大陆地构成的。地质力量撕裂了这片广袤的大地,将它分成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久而久之,在两块分离开的大陆上演化出完全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在哥伦布之前,也有一些勇敢的陆地生物漂洋过海,在另一块大陆建立了家园。如大家猜想的那样,大部分是昆虫和鸟类,但令人惊讶的是,其中还包括一些农作物——葫芦、椰子和番薯,这也是让当今学术界头疼的一大课题。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应该是被割裂成了若干个独立的生态圈。用历史学家克罗斯比的术语来说,哥伦布标志性的成就是让“联合古陆的裂隙重新弥合”。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克罗斯比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番茄,美国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对生态学家来说,“哥伦布大交换”称得上恐龙灭绝后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这也是工业革命、农业革命、西方的崛起的基础。


曼恩认为只有充分理解了克罗斯比所说的“哥伦布大交换”, 即过去500年植物、动物、病菌和人在各大洲之间的转移交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当代全球化。历史的教训是,“从一开始,全球化既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也带来了威胁这些收益的生态和社会动荡”。


哥伦布和他的手下把小麦和驯化的动物如牛、马和羊带到了美洲。随着更多欧洲人的到来,他们还带来了大量昆虫和动物传播的疾病,这些疾病过去在欧洲以外的地方从未出现过。


从天花到麻疹到流感的所有重大疾病……过去在美洲都不存在,因为美洲没有任何驯化的动物。但是当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后,好比这些疾病在千年内造成的所有死亡被压缩在美洲的150年里。其结果是消灭了美洲三分之二到90%的人。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人口灾难。


曼恩论述一直以来,全球化的成本与收益都是无法分割的,两者同时并存。将马铃薯带到欧洲,当马铃薯发生枯萎病时,导致爱尔兰大饥荒,造成数百万人死亡;但土豆也使数百万半饥饿的农民得以生存。将疟疾带到美洲,使新大陆部分地区人口大幅减少,但疟疾也使欧洲军队无法到达其他地区。曼恩甚至从挥舞着电锯的伐木工的视角出发,他们砍伐菲律宾的森林,因此美国人可以获得廉价家具。而这些伐木工不过是为了挣口饭吃。


同质世


查尔斯·曼恩的书在一个花园里开场,也在一个花园里收场。第一个花园是曼恩自家在马萨诸塞州的花园;第二个花园是位于菲律宾布拉拉考的家庭农场。尽管相隔半个地球,这两个花园却种植了许多相同的植物,并且几乎都不是本地的原生植物。


曼恩说:“在我家的花园里,绝对没有任何东西源自离我家1000英里以内的地方。西红柿起源于墨西哥。罗勒来自意大利。洋葱来自欧洲。但是绝对没有来自新英格兰的东西。”


曼恩告诉我们,这正是我们所处的生态时代的标志:“同质世(Homogenocene)”,指同质化的时代,将不具有相似性的物种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整齐划一的混合品种,哥伦布的航行标志着“同质世”这一新的生物纪元的产生。


本书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从1493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范围几乎涵盖所有大陆。该书研究透彻,结合了世界历史、免疫学和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学术成果。


本书分为六部分,序曲《在同质世之中》,四个主体部分,以及终曲《生命之流》。四个部分首先按照地理界线划分,《大西洋之旅》、《太平洋之旅》,然后与历史事件对应,《世界中的欧洲》和《世界中的非洲》。曼恩阐明由于各民族和各地方在世界的相遇而产生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创造了具有独特特征的新空间和新地方。


前两部分勾勒了哥伦布大交换的两个组成部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彼此分离但又互有关联的交换。第一部分讨论了典型的哥伦布大交换:物品(例如烟草)、人与疾病,特别是疟疾在塑造美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当欧洲人把天花和流感带入美洲,流行病就暴发了:突发疾病袭击了一个又一个印第安城镇和村落,然后销声匿迹。相比之下,疟疾却成了当地长久存在的衰竭性疾病。从社会意义上来说,疟疾,与另一种蚊媒传染病——黄热病——一起颠覆了整个美洲。在这些疾病到来之前,今天的美国东南部是当时墨西哥人口最稠密的北部区,中美洲和亚马孙河流域的潮湿森林里也居住了数百万人。疟疾和黄热病出现后,这些过去气候舒适的地区变得不再宜居。”


“烟草间接却无可避免地将疟疾带到了弗吉尼亚,并从那里继续向北、南和西传播,直到北美大部分地区落入它的手中。另一种海外引进的作物甘蔗,以类似方式将疟疾和它的同伴黄热病带入了加勒比海地区和拉丁美洲。由于这两种疾病导致美洲的烟草和甘蔗种植园中的欧洲工人死亡,殖民者只好通过购买非洲奴隶的方式输入劳动力,这是‘哥伦布大交换’的人类部分。”


第二部分关注太平洋,浩大的船只将美洲的白银运往中国,这也意味着全球化的开始。交换给中国带去了番薯和玉米,而这给中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了致命的后果。这些生态后果也造就了后来的经济与政治现实。最终,番薯和玉米在明朝的繁荣与崩溃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朝陷入了严重的货币灾难。这个帝国的货币制度已经失控了,商人们不得不用银来买卖货物。为了得到白银,中国解除了贸易禁令,向世界敞开了国门。不久后,大帆船贸易的船舶载着丝绸与白银横渡太平洋——这是哥伦布在加勒比群岛和黎牙实比在菲律宾群岛长期努力开创的全球经济与生态网络的最后一环。”


第三部分通过两场革命揭示了哥伦布大交换的意义:开始于17世纪后期的农业革命,以及在19世纪早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该部分聚焦于两个引进物种:土豆(从安第斯引进欧洲)和橡胶树(从巴西移植到南亚和东南亚)。这两场革命——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的崛起,使得西方成为主导性的力量。


第四部分讨论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为关键的交换:奴隶贸易。1700年,将近90%横渡大西洋的人都是非洲黑奴。余下则为美洲原住民。这场规模巨大的人口转移所导致的结果是,过去三个世纪绝大部分美洲领土被非洲人、印第安人和非裔印第安人所占据。


自哥伦布开始,全世界就在经历急剧的文化汇流。地球上的所有地方——也许除了南极洲,都因为1492年的发现而发生改变。


哥伦布的航行并非标志着新世界的发现,而是新世界的创造。至于如何创造,就是本书所要解答的问题。


本研究意在表明,哥伦布之后所发生的历史,不啻一个新世界的形成,这是两个旧世界相互碰撞的结果——或者说是三个,如果我们认为非洲独立于亚欧大陆之外的话。在16世纪,欧洲亟待加入欣欣向荣的亚洲贸易圈,于是到19世纪,从生物学方面来说,经济的交换系统最终将世界迅速转化为一个单一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创生,帮助欧洲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掌握了政治主动权,并最终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图景:全球范围不断扩张的经济系统,其显赫地位纵横交错、无处不在而又难以理解。


全球化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和社会危机,从而危害到前者的成就。四个多世纪之前的历史事件,奠定了我们当下所经历事件的基础。


在启动哥伦布大交换的过程中,人类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旦开始,这个过程就完全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而现在,它已经大踏步前进,世界上的每一种动物、植物和昆虫都被卷入其中。例如,早在1870年代,英国政府由于担心橡胶供应,提出购买所有可以从巴西走私出来的橡胶种子。人们不关心这对老挝意味着什么。但是150年过去了,他们引发的一连串事件给这个世界的偏远角落带来了社会动荡和生态崩溃的威胁。在全球化面前,我们无处可躲。


哥伦布大交换塑造了现代世界。哥伦布大交换给我们带来了花园里所照料的植物和吃掉它们的害虫。而随着哥伦布大交换在21世纪的加速发展,它可能会再次夺走这两者。



 城读相关阅读:

09. 城读│智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68.城读 | 城市如何影响传染病的传播?

84.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85.城读 | 《枪炮、细菌与钢铁》讲述了真实的历史吗?一个人类学家的批评

94.城读│明日简史:少数人变成上帝,多数人沦为无用阶级?

123.城读 │如何摆脱人类文明进步的陷阱?

202. 城读 │我们是如何过上现代城市日常生活的?

272.城读 | 人类与传染病的互动史

273.城读 | 传染病与不平等

275.城读 | 大型流行病暴发的控制:出行限制与系统韧性,孰轻孰重?

276.城读 | 关于流行病管控,我们应该了解什么?

282.城读 | 新冠病毒之后的城市

283.城读 | 布鲁斯•坎贝尔:14世纪黑死病的环境起源285.城读 | 耶鲁大学医学史教授弗兰克·M·斯诺登推荐理解新冠肺炎的6本书286.城读 | 流行病如何重塑社会、政治、宗教、战争、文化与艺术?287.城读 | 大卫·哈维:面对新冠病毒的集体困境,我们需要集体地应对299.城读 |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与致病微生物斗争的历史301.城读 | 段义孚谈新冠疫情:一个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对于恐惧地景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看法341.城读 | 人类活动暂停的一年
344.城读 | 人口、农业、能源、经济和环境转型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358.城读 | 适城生存:城市如何在隔离的时代生活与繁荣?386.城读 | 浩瀚未来:从长期主义视角看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